了解了自闭症儿童出现刻板行为的原因,我们就能更加客观地看待孩子的刻板行为,通过适当的支持手段(主要为替代性的独处、社交和沟通的方式)提高孩子的舒服程度和理解能力,降低他们的不适感和困惑感,从而减少其刻板行为。并非所有的刻板行为家长都要(立即)干预,我们建议“先观察,再判断”,随后再选择不同的支持方式来引导孩子。先观察
观察孩子的刻板行为是否对自己和他人造成影响
观察发生刻板行为的原因(通常会在什么时候、什么场景、孩子遇到了什么问题下发生)
观察出现刻板行为时孩子在做什么(通常有哪些伴随行为)
观察孩子的(心理、情感、情绪)状态
再判断
区分是无目的的刻板行为,还是用于自我调节、试图与他人互动的“有目的”的刻板行为。
判断是否对自己和他人造成影响,是否要(立即)干预
判断是否有助于孩子建立常规习惯(例如,孩子进门就会换鞋,一定要把鞋摆放整齐)
判断是否可以帮助孩子缓解焦虑与不适
制定干预计划,实施不同的支持方式
经过我们的观察、判断了解了产生刻板行为的原因,或者发生刻板行为的目的。接下来更加主动的干预方式就要与其原因或者目的相对应。例如,孩子是因为兴趣有限,无所事事才会发生刻板行为,那么就要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兴趣爱好,让他有事可做。如果孩子是因为紧张害怕发生刻板行为,那么就要看是因为环境的影响要改善环境(可以去一个安静舒服的地方),还是先提供孩子熟悉的玩具或者游戏方式让他舒服。如果孩子是因为能力达不到而困惑发生刻板行为,就要提供结构化、视觉化等支持,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。这些支持方式通常考虑以下方面:
尊重自闭症儿童的生理和心理需求(采用温和的沟通方式)
教授孩子接受替代性的能力,提供其它让孩子轻松愉快的玩具和游戏活动
对物质环境做适当的调整和组织
提供结构化、视觉化等支持,提高孩子的认知和理解能力(这种方式还可以解释为什么要停止刻板行为)
拓展孩子的兴趣爱好,让孩子在闲暇时间有事可做
给予孩子一个可预知、模式化的回应方式(让孩子做好其刻板行为被打断的准备,再用其它方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)
确定一个允许刻板行为(不影响自己和他人)发生的规则